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回復: 0

[稗官野史] 丈量地球的密宗領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2-13 01:3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行(683~727)﹐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705)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721)﹐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製《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一行自小讀書很多﹐到二十歲左右﹐已經博覽經史﹐尤其精通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寫成闡釋揚雄《太玄》的專著﹐名聲不小。當時的武三思有意與他結交﹐但他顧忌其名聲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禪師﹐就從普寂出家。有一位叫盧鴻的隱士﹐得知一行的才學﹐驚異地對普寂說﹕「此子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尋訪名師高僧﹐於是他遍訪當時的名宿﹐並曾到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向一位老僧學曆法。據《舊唐書》﹐唐玄宗於開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請一行入京﹐向他請教安國撫民之道。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參加譯經﹐一方面就是從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統紀》說一行傳密教於金剛、無畏﹐向這兩位傳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學習密法。《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講到善無畏時﹐也記一行等人曾參預善無畏的譯事。一行參預譯《大日經》是在開元十二年(724)﹐次年寫成《大日經疏》﹐此《疏》﹐是一行請善無畏闡釋《大日經》義﹐由一行記錄並發揮而成的﹐所以說這部《疏》體現出善無畏和一行的兩人思想。據《宋高僧傳》﹐一行又向金剛智學習《陀羅尼印》。金剛智又為一行設壇灌頂﹐一行還要求金剛智翻譯金剛界一系的密法﹐於是在開元十一年(723)金剛智組織翻譯《瑜伽念誦法》、《七俱胝陀羅尼》﹐一行為筆受。一行又拜不空為師﹐不空在其《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中說到開元七年﹐至於西京﹐一行禪師求我灌頂。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而能融為一體。本來胎藏界之理和金剛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兩者的融合才構成完整的整體。
  玄宗請一行進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訂曆法。因為自太初(漢武帝年號)到麟德元年(664)之間﹐歷史上先後有過二十五種曆法﹐但都不精確﹐玄宗就因為麟德歷所標的日蝕總是不準﹐就詔一行定新曆法。一行花了七年的時間﹐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做了許多實測﹐又製作儀器﹐以嚴謹的科學精神﹐終於寫成《大衍歷》。又為《大衍歷》編製而製造了非常精密的黃道儀。
  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曆法。為此﹐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他於開元九年(721)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遊儀﹐並製成木模。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一年(723)完成。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現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實則相反)。
  後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象。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一行等以新制的黃道遊儀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測量一些恆星的赤道坐標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發現這些恆星的位置同漢代所測結果有很大變動。
  一行受詔改歷後組織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工作。這次測量﹐用實測數據徹底地否定了歷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錯誤理論﹐提供了相當精確的地球子午線一度弧的長度。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劉宋時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據當時在交州(越南河內)的測量數據﹐開始對此提出了懷疑﹐但長期未能得到證實。隋朝天算家劉焯則提出了用實測結果來否定這一錯誤說法的具體計劃﹐但這個建議在隋朝沒有被採納。一行的測量則實現了這一計劃。其二﹐當時發現﹐觀測地點不同﹐日食發生的時刻和所見食象都不同﹐各節氣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也不相同。這種現象是過去的曆法所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到各地進行實地測量。
  當時測量的範圍很廣﹐北到北緯51度左右的鐵勒回紇部(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到約北緯18度的林邑(越南的中部)等十三處﹐超出了現在中國南北的陸地疆界。這樣的規模在世界科學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測算子午線一度的長度。得出大約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這實際上給出了地球子午線一度的長度。由於對唐尺數值的大小﹐人們目前的看法還不一致﹐故評價一行這次子午線測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計結果是﹐一行的測量值與現代值相比﹐相對誤差大約為11.8%。
  國外最早的子午線實測是在公元814年﹐由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米(約783~850)參與組織﹐在幼發拉底河平原進行了一次大地測量﹐測算結果得出子午線一度長為111.815公里(現代理論值為110.6公里)﹐相當精確。但這已在一行之後九十年了。
  從開元十三年(725)起﹐一行開始編歷。經過兩年時間﹐編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歷》。《大衍歷》後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十七年起﹐根據《大衍歷》編算成的每年的歷書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歷》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曆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黃道儀仿天的形狀而製成圓球形﹐銅鑄﹐上面標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數﹐由水力推動其旋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在天外別置二輪﹐上面鑄有日月﹐也能轉動。以木櫃為地﹐放在木櫃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櫃外﹐一半在櫃中﹐又做兩個木人﹐分別在木人前置鐘鼓﹐每到一刻就自動擊鼓﹐每至一辰則自動撞鐘。這裡面使用了齒輪系統。當時都稱這一製作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將它放在武成殿上讓百官參觀。但後來因為生銹﹐轉不動了﹐就收藏在集賢院。
  一行於開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親自撰塔銘﹐謚一行「大慧禪師」號。
  一行作為科學家﹐在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佛教高僧﹐一行傳承胎藏和金剛兩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統組織密教的教義教規﹐也把兩大部融合起來。集科學家與高僧於一身這個特殊身份本身﹐也說明佛法和科學技術在一定條件下的相融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17:54 , Processed in 0.0862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