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回復: 0

[稗官野史] 為何宋代假冒偽劣盛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9-30 00: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制假售假並非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並非我們想像的那般淳樸,那時候也有很多奸商通過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牟利。宋朝就已經有了這種惡風陋俗。奸商們為了多賺黑心錢,想盡各種辦法坑害消費者,他們在肉裏注水,在糧食裏灑水,在鹽裏摻灰土,往雞肚子裏塞沙子,把鵝和羊的身體吹脹,把腐爛的蔬菜裝扮出新鮮的樣子,把偽造的物品假冒成正宗的品牌,真是一點兒良心都不要了。
  南宋大臣洪邁去金國出差,途經開封,在糧油市場上買了一袋小麥,當時感覺很乾燥,哪知沒走到張家口就發黴了。眾所周知,小麥吸水能力很強,100斤小麥中注入20斤水,摸起來還是非常幹燥的,而且籽粒飽滿,賣相極好。買家不知道真相,沒有及時曬,水分出不來,小麥自然就發黴了。宋朝奸商可以說俯拾皆是。宋人有首曲子:「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升… …這一瓶約疊三斤。君還不信,把秤來稱,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華亭就是現在的上海,這首曲子唱的就是上海假酒,要價不高,一貫紙幣能買三斤酒,其實光瓶子就重一斤,摻的水又有一斤,一貫紙幣最後只能買到一斤假酒。
  不過,那時技術手段落後,假酒只是摻水,對人體沒什麼危害。事實上,宋朝風氣之壞和人心之惡並不亞於今天。宋朝秀才每年都要祭幾回文廟,祭祀完的豬肉,一般大夥分掉,可是到了盛夏,天氣炎熱,上午祭祀的豬肉,下午就臭了,誰都不願意要。為了避免「浪費」,他們就把那些豬肉兌給肉販子,肉販子用血水泡洗一番,異味兒暫時沒了,肉色還挺好看,可以一文不少地賣給不懂行的消費者。肉販子奸惡倒不奇怪,滿口聖賢大道理的秀才們竟然也把變質的豬肉轉售他人,看來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導並不管用。
  不光秀才,有些農民也很過分。南宋戰亂之時,死傷無數,江浙的農民用人的腐屍餵豬和養魚。腐屍毒性極大,豬和魚吃了屍體,毒素必然在它們體內殘留。農民把這些豬和魚賣掉,自己只吃正常餵養的,真是既自私又奸惡。
  既然食品安全問題如此嚴峻,監管也就勢在必行了。當時河南商丘有個皇家農場,出產的五穀、蔬菜和禽蛋也是專供皇室享用。此外皇宮及附近還有「禦苑」,裏面也種菜種糧,可以供應禦廚。所以宋朝皇帝吃的都是「特供」。皇帝們還搞了一些嚴刑峻法,讓禦膳房那些掂勺的和切墩兒的不敢馬虎大意。嚴峻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菜不新鮮,或者擇得不乾淨,相關夥計要判處一年勞改;要是禦膳裏出現了蒼蠅或者老鼠屎等臟東西,相關禦廚就得判兩年勞改;萬一讓皇帝吃出了毛病,那禦廚就得判死刑。
  如何保障平民百姓的食品安全?法律規定出售腐爛變質的食物給他人,導致食物中毒或出現某種疾病的,勞改一年,同時賠償醫藥費;如果導致死亡,處絞刑,家產一半充公,另一半賠償給死者家屬。北宋中後期,法律進一步規定,肉販在豬牛羊肉裏注水出售的,打六十大板,再犯則要判處一年勞改。但奸商橫行的普遍現象說明,法律條文並沒有起太大作用。為了讓自私商販憚於繼續作惡,唐宋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因果報應作品:賣注水肉的販子來世投生為豬;賣變質麵粉的商人來世投生為驢;某年某地晴天霹靂,八十個造假商販同時被雷劈… …
  靠因果報應之說能否挽救古代的世道人心?可能會對一部分人起作用,但總體上來說恐怕不行。食品監管還得靠法律,而專制社會缺乏法治根基,所以真正有效的監管也就無從談起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05:44 , Processed in 0.1755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