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國考秦朝需有錢、宋代流行榜下捉婿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1-19 17:0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家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在古代,「國考」叫科舉,秦漢魏晉時尚無科舉制度,故又附會為「察舉」。古裝劇《刁蠻嬌妻蘇小妹》演繹的正是宋代讀書人對科舉的種種態度,傳統戲劇《孔雀東南飛》中的那位廬江小吏焦仲卿,則是漢代察舉制的受益者。又到一年「國考」時,結合戲裏戲外,說說古代「國考」另一面。
  秦代選官,主要重視三個條件:一、有一定家資,窮人不可做官。如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所以不得推擇為吏。蕭何的家庭條件要優於韓信、劉邦諸人。二、要會書寫、懂法律。蕭何勤奮好學,恰恰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三、年齡須當「壯年」以上,至少要17歲之後才有擔任官吏的資格。秦始皇駕崩那一年,蕭何48歲。當然,秦代還有軍功爵制、分封制、世襲制等等,所謂「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就是打這兒來的。
  漢察舉孝順爹媽是前提,公元前196年,劉邦下的求賢令,開察舉制先河。文帝前元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十五年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至此,察舉制基本定型。兩漢察舉,分為「歲舉」和「詔舉」兩類。歲舉為常科,每年推舉一次。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為孝與廉兩科,後來連稱為一科,孝為前提,廉為參考,遂成寒族儒生跳龍門的唯一通道。舉孝廉的對象,包括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曉儒家經書的儒生,由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舉,前者被舉,可獲得到中央任郎官的機會,後者即可取得入仕資格。焦仲卿生活於東漢末年,若非對老母至孝,焉能成為廬江小吏?
  宋代最流行榜下捉婿,科舉制到了宋代,進入輝煌期。讀書人揚眉吐氣,統治者亦更加重視,人才選拔出不少,「榜下捉婿」的故事也時常發生,令人忍俊不禁。讀書人一旦科場及第,鐵飯碗就端定了,其他種種超值回報也極為驚人。所以,宋人評價一個家族興盛程度,標準就是看這個家族有幾個考中科舉的男子和幾個嫁給科舉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來,「國考」考場,就成了權貴們爭搶乘龍快婿的場所。
  在由皇帝擔任主考官的殿試結束後,要舉行唱名儀式,此時便是「金榜題名」見分曉的時刻,正所謂「前日秀才,今日官人」。唱名結束後,便是「期集」,也就是新及第者的宴會活動。不過,唱名和期集不在一處,這就為「擇婿」者提供了條件。從唱名地點到期集所這段路程就成了「擇婿」的地點,豪家貴邸競相在此觀望,從中挑選滿意者。行情好時,一日之間「中東床者十八九」。
  當然其中也鬧出不少笑話。有個新及第的年輕人,英俊瀟灑,被一權勢之家看中,問他:「我有一女,願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鞠一躬,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自是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麼樣?」圍觀眾人見狀無不哈哈大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1 01:07 , Processed in 0.1430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