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回復: 0

[稗官野史] 名將李廣真的徒有虛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25 12: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代名將李廣的知名度極高,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等典故佳句,都是說李廣的。但當下,很多人認為李廣取得重大勝利的記載少之又少,而迷路失期或慘敗的戰例倒是頗多,遂認為李廣徒有名將虛名。
  我們不去討論李廣個人的勇武,這些僅僅是名將的必備條件。我們從李廣從軍四十餘年的經歷來看,他經文、景、武帝三個朝代,經歷戰陣七十餘場,守邊的跨度從渤海灣到甘肅的天水,歷任邊境八個郡的軍事長官,沒有過硬的軍事才幹和實實在在的軍功,沒有報國盡忠的熱忱和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是不會令三代帝王都委以守邊重任的,也不可能令匈奴望風躲避,並稱之為「飛將軍」的。
  歷史上留下了文帝對李廣的高度評價,「惜乎!子不遇時,如令當高皇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以文帝識人用人的眼光,李廣的軍事才幹應該是十分出眾的,即使李廣不是帥才,也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將才。李廣之所以戰績不耀眼,主要受當時實際情況的制約。在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對匈奴作戰採取守勢,但求憑城拒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就決定了李廣只能與匈奴發生小規模戰鬥,難以取得出色戰果。
  在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在任用統兵大員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武帝優先考慮的,是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圈裡人,其次才輪到別的將軍。而李廣為人憨直、不懂政治與漢武帝也沒有任何關係又不會逢迎取巧,還不是衛青或霍去病的好友,所以他走不進當權者的圈子裡,遂成為戰場上的偏師和藍領角色,出苦力干髒活,但立功出彩往往輪不到。因此,李廣所部每每在以少敵多的情況下與敵力戰,啃硬骨頭,自然難以取得耀眼的戰績。在著名的漠北之戰中,漢武帝甚至越權指揮,授意衛青不讓李廣與單于對陣。衛青遂就坡下驢,故意把李廣調開,以親信公孫敖取代李廣。這便直接導致了李廣迷途失期、飲恨自殺。
  李廣沒有取得耀眼戰績也緣於他的性格。李廣為人憨直屬於只知低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的實在人。在漢景帝時,李廣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並以奪得敵軍軍旗而威名大震。當時,梁王以將軍印賜之,李廣竟憨頭憨腦地接受了,正是這件事犯了景帝的大忌。身為朝廷的大將,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戰後論功行賞,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李廣的卻未加賞賜,李將軍為自己的憨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失去了封侯的絕佳機會,也今後的仕途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令決策者在使用李廣的問題上不得不有所保留。
  翻開西漢歷史,以勇悍善戰而封侯者頗多,李廣的部下就有不少人被封侯。李廣的從弟李蔡,儘管人品、才能、名聲都遠不及李廣,但李蔡的官名、爵位卻遠在李廣之上,他被封為樂安侯,還做到了丞相高位。李廣的兒子李敢也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但李廣卻偏偏一直難以封侯,這怎能不令後世讀史者扼腕歎息?
  有時候,評價一個人,真的不能僅僅以成敗來論英雄,李廣這類低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的實幹者,儘管難以獲得當權者的認可、重用,甚至成為領導看著不順眼的人,卻往往是我們這個社會負重前行的中流砥柱。司馬遷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評價李廣,真真是一語中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0 16:22 , Processed in 0.1124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