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回復: 0

[稗官野史] 探秘中國「陰柔文化」的歷史起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1-2 15:0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考察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特有的神韻,即它的總體風格和效果的時候,我們經常注意一個重要的層次,就是它的人文氣質或民族性格。在這一點上,便涉及了「陽剛」與「陰柔」的問題。中國早期「陽剛文化」滲透於中華大地的深處,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下維繫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先秦時期,陰陽概念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現象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強壯的、明亮的、公開的、充實的、亢進的、有力的、外向的為「陽」;凡靜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隱蔽的、退讓的、無力的、內向的為「陰」,將天地萬物的「正面」和「背面」歸納成為兩種普遍的姿態和傾向。當這種理解用於社會人生時, 「陽剛」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剛健、進取和有為,「陰柔」主要是指隱忍、細密、委婉、退守和虛靜。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人主張將天地之正氣定位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追求一種以陽剛為主、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價值取向。「陽剛文化」一度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精神境界。孟子主張「養吾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認外在命運),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艱苦奮鬥的精神;等等,都構成了「陽剛文化」的特色。幾千年來,這種「陽剛文化」滲透於中華大地的深處,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下維繫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華民族得以自強不息,生長壯大。同時,它也造就了無數優秀的民族兒女,其中不乏頂天立地、驚天動地的英雄豪傑。他們剛毅果決,不屈不撓,胸懷寬廣,敢作敢為,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和驕傲。他們以博大的胸懷、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邁的氣概,通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偉業,為人類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這是中華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陰柔文化」在漢以後開始滋生起來,給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種風格。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與「陽剛文化」相對的「陰柔文化」在漢以後歷代王朝的扶持下也逐漸滋生起來,給中華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相反的影響。「陰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學說為代表。老子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主張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他有一個著名的比喻: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證明柔勝於剛)。莊子及以後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張要以「心齋」、「坐忘」,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為能事,相信可以憑借「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莊的陰柔思想雖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張「無慾」,與道家「尚柔」的規則一致。正如魯迅指出的,儒道兩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點是陰柔;「儒以柔進取」,儒家的特點是陽柔;法家的「法、術、勢」主張則有點「陰剛」的味道。總之先秦時期中華文化所顯現的至少還是一種有剛有柔、陰陽剛柔雜處交錯的面貌。
  但是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陰柔文化」逐漸走上了實際的主導地位。董仲舒將陰陽剛柔加以人格化的闡釋和推行,是這一轉折的標誌。他提出「貴陽而賤陰」原則,並將其與「王道之三綱」聯繫在一起,認為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就是陽與陰的關係:「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皆為其上陰。」這種比附和分割,顯然是為推行其綱常政治服務的。這樣一來,「陽剛文化」就在這種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以男人為陽,以女人為陰,已然意味著對婦女的歧視和壓迫;而以「在上者為陽,在下者為陰」,則使絕大多數男人也被劃入陰柔的行列,男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處於婦女在家庭中同樣的境地。可見,將「陽」歸於「在上者」,將「陰」歸於「在下者」,同時又主張「貴陽而賤陰」,就無疑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因為人人都有「陰陽」兩面,對下對上就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為「在下者」終究是絕大多數人,要求他們處「陰」境而尚「柔」道,就會壓抑多數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謙抑。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通過各種強制和教化推行這樣的「抱陰守雌」文化,從心理和行為上壓抑了社會上的陽剛之氣,造成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風氣,使「陰柔文化」實際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姿態。
  就文化特質而言,不能忽視「陰柔化」心理長期積澱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中是否存在「陰盛陽衰」的問題,並無定論,也不必細究。但不少人指出,舊文化傳統束縛下的中國男人往往缺乏「陽剛之氣」,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就文化特質而言,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影響下的「陰柔化」心理長期積澱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重齊一,輕個性」。這種文化不註重提倡和保護個性鮮明的氣質,實際上是看不起每個普通的個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迷信權勢、向上攀附或從眾隨俗的心理十分普遍。說話做事隨大流兒,害怕與眾不同,即使做壞事,因為「法不責眾」,也可能逃脫懲罰。久而久之,社會中就少有了個性鮮明、言行一貫、充滿陽剛之氣的「硬漢」。
  其二,「重和氣,怕競爭」。凡事強調中庸,唯恐「過猶不及」,雖然知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實際上並不區分「和」與「同」;況且,做君子風險大,做小人風險小,就寧肯做小人。生活中遇到矛盾時,只需將其壓抑、掩蓋起來,有意見也不直接說出,只要保持一團和氣,無需追根究底,明理遵法。久而久之,陷入了害怕矛盾,逃避競爭,以「同」求「和」的消極狀態,養成了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不思進取,但求無禍的「犬儒」心理。
  其三,「喜含蓄,尚謙遜」。含蓄和謙遜原本是一種高雅的文化修養和境界。但在以「禮」為綱的傳統文化中,卻成為一套形式主義的規範,導致分不清謙虛與虛偽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種模稜兩可、是非含混、陽奉陰違,「只重成事,不重規則」的待人方式。在某些交往中,不鼓勵心口如一、開誠佈公的批評和反批評,以分清是非,有些時候是表面上沒事一般,卻在暗地裏較勁,斤斤計較,缺少大丈夫的擔當勇氣。
  其四,「少擔當,多矯情」。「陰柔化」的心態,是有所追求卻不耐磨難,企求成功卻難捨付出;羨人成功而不知其勞苦,嘆己困頓卻無心發憤,擁才情而顧影自憐,處逆境則怨天尤人;追逐時尚而無所持守,關心熱鬧卻只限圍觀… …諸如此類的心態,常有所見。它所消磨掉的,正是那種雷霆萬鈞的雄偉氣概。
  檢視歷史,當然應該承認「陰柔」亦有其功績和價值。但在競爭、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陽剛」卻是一種必要的品質,一種必要的社會文化氣質。唯有與國民的「陽剛」氣質相結合,我們的科學、民主、法治才能充分發展,中國在世界發展競爭的環境中,才能頂天立地,長治久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19 18:40 , Processed in 0.1058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