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23|回復: 0

[兵燹錄] 西楚霸王項羽那麼強,為什麼劉邦會打敗項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8-24 05: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一日,始皇遊會稽,項羽脫口而出:「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項梁因此奇之。其後,舉事而起,從者雲集。破釜沈舟,救趙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及自封西楚霸王,眾王反叛,更見其驍勇:討伐乎東西,征戰乎南北,往來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幹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真正的勇士,是無法被震懾的。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 ...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領袖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
  不信嗎?我們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 ...... ......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儘管司馬遷憐惜地將之列入本紀記載,他也終不過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劉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像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確知,當然不及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裏人士的敬重。劉邦到底從信陵君那裏學到了哪些優良品質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範增的殺劉邦計劃全盤落空!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 ...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甯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範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誠然,劉邦得出身必項羽低賤,甚至到了父母到沒有明確的姓名,其出生的原因也存在很多疑點的地步。但是,這並不是他的錯。他固然不是神龍所生,低微貧賤,但是人的出生時不由己來選擇的。誰又不想生在大富之家呢?可是天不遂人願,他劉邦偏偏地位低微,身份可疑,這又如何能怪他?項羽如果沒有組中的蔭庇,恐怕也未必就不是市井之徒。
  劉邦的確穩步能治國,無不能安邦。但是,作為一朝君主,它所需要的本領不是將兵而是將將。能將兵的人是將才,。而能將將的人才是君王。項羽只圖一時殺敵痛快,親自帶兵打仗,充分說明他是一個將才。但是他作為霸王,並不能很好的行使其職能,一味貪圖殺敵之快,可見他沒有君王的沈穩和氣度。劉邦雖是地痞出身,但是卻能夠做到克己,對於謀臣的諫言,認真分析,可知一己之欲,就連範增也看出了劉邦的野心。而項羽呢?自詡為英雄進入咸陽城中燒殺搶掠。試問,既然是英雄,燒殺尚可容,搶掠亦可姑哉?!  項羽是英雄,為什麼還有用人質來要挾劉邦?劉邦固然表面滿不在乎實則已將弒父的罪名加於項羽身上。這樣一來,即使項羽有狠心想殺掉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這樣一來也不敢下手了。連自己結拜兄弟的父親都敢殺的人,誰又不敢殺呢?
  劉邦殺人,殺的是他的政治敵人,一切為他的統治服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換成是你我,也未必就不會那樣做。但是項羽呢?殺人全憑一時之意氣,誰當了他自詡為英雄的道路誰就得死。謀殺一些微不足道,完全對他構不成威脅的人,然後招致別人對他的不滿,失掉人心。這就是項羽的殺人,殺了很多人,但未必有怎樣的一個有劉邦殺得值得,殺得不後悔。
  劉邦是實用主義者,為了自己的勝利,為了自己的統治。他可以不顧個人威嚴,公開認錯。但這時可恥的嗎?劉備為什麼三顧茅廬?還不是為了有能人幫他打下江山,治理天下?劉備是皇室之胄,所以他的行為是佳話,劉邦是地痞,他的行為就是實用主義??不要忘記,劉備也是漢室之胄,隔得再遠也應該算是地痞流氓劉小的後人!劉備的高貴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還不是祖宗他下江山,開創了基業?今日的人歌頌秦皇漢武,可知漢武帝也是劉邦的後人!!所以,這同時說明了兩個問題,劉邦能任用賢能,具有君主的風範和德行;劉邦得地位低微,也不過是封建傳統所致。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既然勝利了,他就是高貴的。
  劉邦可能有很多壞毛病,很多不良習慣。但是,究其原因,責任也並不在他。反而項羽出身名門,才學也不見得比劉邦高出多少,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這一點上,我覺得項羽也是輸給劉邦的,更何況劉邦知錯能改,而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使他很難接受別人對他個人言行的指指點點了吧。還有就是,項羽太自負了。以前對於自負的人我的接觸還是很少的,但是現在有了瞭解。他們出身名門,對底層社會知之甚少,貴族氣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有時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自負。他們難真正的瞭解到人民的疾苦,很難真正瞭解到別人的想法,但每每自以為是,真是可笑!而且,他們一般都有一顆善心,真心地關心別人,但是他們根本就抓不著問題的癥結,根本就不會對症下藥,別人的暗示,也很難理解。所以,有時我覺得劉邦少時貧苦的生活未必就不是「天降大任於是人也」的結果。
  所以,無論當初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是這兩個人的想法到底是怎樣的,劉邦成就帝業,項羽烏江自刎,我想誰是真英雄答案已經很明確了。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幹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範增看出來了。範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裏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 ...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裏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沈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裏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幹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麼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幹脆跟著你幹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裏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裏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麼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曆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弔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曆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劉邦會用人,會籠絡人心。項羽他一個人強。但是他得罪了天下人。所以他就打不贏了。兵書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強弱對比,只是暫時的、階段性的。簡單地言,項羽太君子,劉邦太小人。所謂在國立信,在軍言詐,何況亂世,只論權術與實力。項羽勇力過人,但缺乏全局觀思維,且生性猜疑,不知人,也不善用;劉邦處事圓滑,有江湖習氣,注意收攏人心,謀臣武將,知人而善用。實力上的戰略對比,隨著楚漢之爭的拉鋸戰展開,也在此消彼長。他沒有劉邦謀略高唄。
  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是項羽1.殘暴(屠城,老百姓最不願意項羽勝利);2.婦人之仁(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國民黨當時也很強。還不是被泥腿子給打敗了。誠然,劉邦得出身必項羽低賤,甚至到了父母到沒有明確的姓名,其出生的原因也存在很多疑點的地步。但是,這並不是他的錯。他固然不是神龍所生,低微貧賤,但是人的出生時不由己來選擇的。誰又不想生在大富之家呢?可是天不遂人願,他劉邦偏偏地位低微,身份可疑,這又如何能怪他?項羽如果沒有組中的蔭庇,恐怕也未必就不是市井之徒。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4 19:53 , Processed in 0.3682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