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2月,爆發羅發號事件,美國商船在台灣東部外海觸礁沉沒,船長懷特夫婦及生還者誤闖台灣恆春原住民排灣族領土,被視為侵略者而遭殺害。引發美國與清政府交涉,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聞訊後赴台,但顢頇的清方官員以案發現場屬於「生番」的「化外之地」以管不到為由,不願意介入,李仙得不滿清朝當局推拖,希望能與原住民直接聯繫,但被拒絕上岸。1867年6月,美軍派兵艦二艘,兵員181人,攻打台灣原住民部落,但沒佔到便宜,美軍撤退,此事美國稱為「福爾摩沙遠征事件」。後來李仙得於9月4日,自行與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親善盟約」。排灣族同意歸還船長亨利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日後歐美商船經過台灣海峽落難,漂流到原住民的領地,不再傷害西方船難人員,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因為這番經歷,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通」直到1872年調離職務。
在美國的慫恿下,日本又馬不停蹄地侵略朝鮮。美國認為中朝鮮的宗藩關系阻礙了東亞的貿易擴張。到1886年前,朝鮮與英、法、德國簽訂條約,歐洲列強都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只有美國1882年薛斐爾代表與李鴻章商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時,拒絕將中朝宗藩關系寫入條約內容。1883年,美國新任駐華公使楊約翰與李鴻章會談時,也反對中朝的宗藩關系。丹涅特在《美國人在東亞》一書中所分析,美國認為:〔在中國庇蔭下,朝鮮定會拒絕對外貿易和內政改革。〕1871年7月6日,美國駐日公使德朗寫道:〔一旦我們和中國或是朝鮮發生糾紛,日本將是我們的盟友,並讓中韓懼怕的國家。〕為廢除中朝宗藩關系,日本於1875年以戰艦叩關,強迫朝鮮獨自開港通商。出發前美國駐日公使賓厄姆特意將佩里1853年如何叩關日本的《美國艦隊遠征中國諸海和日本實錄》一書贈給井上馨全權大臣,以壯其行。在日本武力的脅迫下,日朝1876年締結不平等《日朝修好條規》。1882年7月,朝鮮爆發反日壬午事變。中國和日本同時派軍,就在中日對峙的時刻,美國駐華公使楊約翰(John Russell Young)卻會同海軍上將,出動美國艦隊與日本進行助威的“聯合演習”迫使朝鮮政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締結不平等《濟物條約》,日本獲得保護使館的“駐兵權”。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英國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又希望李鴻章能夠以兩廣獨立 ,在中國南方建立新政府。並接受英國的保護。然而李鴻章認為牽涉眾多列強,分贓不均,恐怕爆發內戰,加以拒絕。而美國還需要中國牽制日本和俄國,因此不能讓中國解體。強烈反對列強瓜分中國的題議。1904年2月日俄戰爭拉開序幕。美國又全力支持日本,聯合英國貸款,高達日本戰費的七成,並以觀察員名義,派出大量軍事顧問,其中一位叫麥克阿瑟。開戰第二天,羅斯福在日記中寫道;〔對日本人宣戰,我高興極了。因為日本在做有利於我們的事。〕同時他又對德國駐美大使施特恩堡表示:〔我們希望日俄戰爭延長下去,耗盡元氣,即使在戰後兩國的邊界也未得到解決,一如戰前那樣對峙。這樣就可使它們保持戰爭狀態。使一方對另一方發揮抑制作用。〕事實上,美國對日本的支持;其底線是俄國雖被削弱,但還不至無力牽制日本。所已戰局發展對俄國不利,美國就出來調停了。然而日本戰勝俄國後,信心大增,秋田犬開始有底氣瞪向美國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