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狄是中國先秦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除此還有東夷、西戎及南蠻,合稱四夷。春秋戰國以後,北狄逐漸演變為匈奴及鮮卑多個民族。 北狄也是黃帝後人。《山海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唐杜佑《通典》將匈奴、烏桓、鮮卑、慕容氏、高車、突厥、契丹等歸入北狄。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族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春秋中葉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期,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佈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進入戰國,他們主要部分已經華夏化,也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後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
狄作族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週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
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南面與諸夏往來,接受商周及春秋時期諸夏的文化影響,他們固然不斷華化,也有一些諸夏貴族與人眾融入其中,成為北狄的一種來源。另一方面,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影響,而且與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銅文化有較多的共同因素,說明春秋時的北狄與山戎、東胡及陰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關係。戰國時胡人南下,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應有相當多的部分已被同化於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時的北狄與胡人、東胡族系既有區別,也有聯繫。區別在於胡人起源於陰山以北,東胡人起源於大興安嶺山原,與羌戎起源於隴山地區不同;聯繫在於鬼方、獫狁及春秋時的北狄,有相當多的部落融化於胡人之中,成為胡人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陰山以北,新石器時代分佈著以細石器為特徵的諸文化。細石器起源於華北,傳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產工具中佔優勢的狩獵文化,與陰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時代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情況有明顯不同。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紀末葉及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紀,即商代晚葉與西周時期,陰山以北也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南西伯利亞、鄂畢河上游及哈薩克地區,分佈著命名為卡拉蘇克文化的青銅文化,其中發現了與商周器物頗相似的陶鼎、陶鬲及青銅刀、戰斧、矛、鏃等。這種青銅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和烏爾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發現。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與歷史學界,均認為迫溯卡拉蘇克文化的淵源,是受商文化影響較明顯的一種獨特的遊牧民族青銅文化。這麼廣大地區的文化特徵相近,說明這些地區的各部落族類相近,也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各遊牧民族在文化特點方面有相通之處。考古文化表明,匈奴與丁靈的起源有共同的淵源,他們都可歸入胡人族系。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受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如上所述可能是通過與鬼方、獫狁等部的接觸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於有部分夏人在夏朝滅亡以後,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帶來的影響。
春秋時期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春秋》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狄的名稱出現於《春秋》及《左傳》,以後百年間,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族團。清代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說:「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單以狄舉者皆赤狄也」,即自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這半個多世紀,是赤狄最強盛的時期,當時北狄與中原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在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北戎,就是春秋中葉出現的北狄。因為北戎與北狄一樣,主要進攻目標都是燕國以南的中原諸侯。公元前662年「冬,狄伐邢」,狄人最初見於記載,公元前661年,齊桓公與宋、曹等國救邢,前660年,狄又突然南下攻打衛國。當時齊、鄭、宋都是諸侯強國,卻不敢貿然進軍,公元前659年,狄人迅捷北上,攻破邢國都城。邢、衛兩國都由當時的黃河北岸遷到南岸,以避狄難。狄人的一些部落,經如甲氏、廧咎如氏等也東遷到了邢、衛故地。
北狄從公元前662年進攻邢國,到公元前559年破邢,三四年間使邢、衛兩個姬姓中等諸侯國家殘破,而齊、鄭、宋三個大國及曹、許等中小諸侯在「攘夷」的旗幟下,由齊桓公統領也未能制服北狄。另一方面,當北狄殘破邢、衛時,南方楚國北上,威脅隨、蔡等姬姓南國,漢江諸姬多已被吞滅。《公羊傳》評論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將北狄與楚相提並論。
與北狄咄咄逼人的情況相反,在晉國以東、以西、以北,狄人的土地不斷被晉獻公兼併與蠶食。公元前676年晉獻公繼位,在位26年,「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二勝」。依據晉國周圍都是戎狄及晉獻公向狄人地區「啟土」等情況推測,其中應有不少戎狄部落。
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姬姓,小戎允姓,《史記·晉世家》卻說:「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重耳在太子申生死後,被晉獻公逼迫,「遂奔狄。狄,其母國也」。在重耳出奔之前十餘年,大約在晉獻公即位後的幾年中,將伐驪戎,進行占卜,得「勝而不吉」之兆,會造成「戎夏交摔」的後果。這支稱為驪戎的部落,在晉國東邊,又稱「麗土之狄」。晉獻公攻打驪戎,獲驪姬,有寵。驪姬設計把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派到絳都以外去守城、拓土,以利於她在內設計陷害他們達到使其親子奚齊繼位的目的。於是買通獻公的親信梁五、東關五兩大夫向獻公獻謀,說曲沃有宗廟在那裡,蒲與屈兩城在邊境上,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無主,「宗廟無主,則民不威,疆場無主,則啟戎心」。又說:「狄土廣漠,於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建議晉獻公派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省隰縣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省吉縣東北,,,太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並且向廣漠的狄人地區去開拓疆土,取來做晉的下邑。蒲與屈,在今山西省中部的西側,黃河的東岸,離晉國都城都不過三四百里,以外便是諸狄所佔有的廣漠之區,是晉國「啟土」拓疆的對象。
公元前661年當太行山以東北狄威脅邢、衛的時候,晉獻公建立上下兩軍,次年冬命太子申生統下軍進攻東山皋落氏,,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皋落敗退,往東北遷徙。以上所述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北狄,是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聯盟,諸部受其節制統一號令,故統稱為狄。
前653年,晉進攻屈邑以南的狄地採桑,,今山西省吉縣,狄人敗退,晉統帥裡克也只能「拒之而已,無速狄眾」。次年狄人即發動進攻,報採桑之敗。這一支狄,從地理方位推測應是白狄,在重耳居狄時,曾向赤狄廧咎如氏進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這一事例也說明重耳所居的是白狄,只是此時白狄仍在北狄聯盟中未單獨以其部名出現。而當時晉國,戎與狄不分,驅戎、大戎、小戎又都稱之為狄。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與晉惠公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姜氏戎被安置於晉國南部,公元前627年白狄又單獨以其部名見於記載,於是晉國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與東南面有赤狄,戎狄的區分較為清楚。晉惠公在位的14年,,前650—前637,,談不上向戎狄「啟土」,狄人反而向晉曾大舉南下進攻,一度威脅晉國的都城。
當晉國統治集團分裂、諸公子爭位的時候,周王室也發生了分裂與王位之爭。北狄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向周與晉的邊疆緊逼。公元前650年趁晉獻公新喪,晉國大亂,北狄攻佔晉國東邊的驪戎地區,又滅蘇氏所據溫邑,與周王隔河相望。
公元前644年,秦穆公對晉惠公背信棄義大張撻伐,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一戰,晉全軍覆滅,惠公被俘。晉國西北的狄人趁機攻下晉國北部的狐廚,,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受降,又渡汾河攻佔汾河東岸的昆都,,今臨汾市南。這三處地方離晉都絳僅50里左右,對晉國造成了嚴重的威協。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齊桓公去世,齊國發生了內亂,宋襄公試圖代齊桓公稱霸,結果在鹿上,,今安徽省阜縣南,,舉行盟會時被楚國活捉,宋國從此走向沒落。當時諸侯唯有鄭國比較強大。公元前636年鄭文公攻打滑國,,今河南省偃師縣境,,,滑與周王接境而又與周王保持良好關係。周襄王派其兩大夫去鄭為滑說情。鄭文公竟將周王使者扣押起來,要挾周襄王屈從。周襄王於是派大夫頹叔、桃子請隔河相望的赤狄出兵討伐鄭國。狄奉王命,深入鄭國,很快攻下了櫟邑,距鄭國國都不足百里,對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鄭文公是一個極嚴重的打擊。
當周襄王請狄伐鄭的時候,大夫富辰力諫,說「鄭在天子,兄弟也」,「棄親即狄,不祥」。後來狄師大敗鄭國,襄王希望與狄聯姻以進一步依靠北狄的力婚姻舊姓姜、任兩姓中娶後,而從隗姓赤狄中娶,「非禮,且棄舊也」。富辰認為「狄,封豕豺狼」,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狄在當時與晉、與周都有聯婚,但與諸夏還有較深刻的民族與文化方面的隔閡。
周襄王希望利用狄人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狄人希望利用天子的權威進一步威迫諸夏。兩者發生了矛盾,而襄王的弟弟王子帶,早已覬覦王位,結黨,與狄隗後私通,企圖利用狄人的力量奪取王位。周襄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廢黜隗後,於是狄人與王子帶的黨羽頹叔、桃子等人立王子帶,以兵攻襄王。襄王兵敗,逃奔鄭國汜邑,,今河南省襄城縣,,。狄人擄周大夫原伯、周公忌父、富辰、毛伯等,置王子帶�巴硨笥諼亂兀飈怨壑釹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