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1|回復: 1

[資訊分享] 磯釣釣竿選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31 18: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玩釣魚,當然就得要有根好釣竿。 磯釣有磯釣的家俬、溪釣有溪釣的玩意,這一點大家應該都不至於搞錯。但在每一個單項釣法里面,卻又有著若幹種不同的竿子規格,像是長度、號數、調性等等,這麽一細分,可就有點折騰人了。

        其實釣竿之所以有各種規格,乃是為了應付不同場地、釣法、魚種、魚性、魚體大小,甚至釣餌種類、咬餌龜不龜毛等客觀條件而設的。單說磯釣方面,對竿子長度最大的影響因子,殆為釣座與水下地形間之相互關系!大凡釣座越是高聳、水底環境越是複雜(多暗礁、溝崁等障礙)之處,操竿搏魚越不容易、魚兒鉆洞或子線“戮達仔”機率越高,所以就需要越長(十八尺以上)的竿子來減低失敗率;反之,釣座低、環境單純的地方,使用輕便且容易操控的短竿(十五尺以內)當然比較愉快、方便。

        除了長度之外,竿子還有軟硬的差異,這在船釣來說(包括鐵板釣法),主要是考慮負鉛重與對象魚大小的不同,其中負鉛量乃是看海流緩急和釣點深度而定,需要用越重的鉛,竿子就得越硬;對象魚的影響則是,像紅魽、石斑之類體型大或力氣大的家夥,當然要用硬竿才能招架,紅目鰱、白帶魚等的小東東則軟竿即可。但對磯釣而言,竿子軟硬卻是看風浪大小、要不要遠投、對象魚種、慣用釣法等方面來定的,因為通常軟竿的抗風能力較差,風浪大時將會平添操作上的困難,而拋投需要夠重的釣組來實施,也就是說竿子硬些才容易負荷釣組重量;至於魚種的影響,釣黑毛、黑鯛、臭肚時通常都不需太硬的竿子--一號、一?五號對大多數場合已然足夠,但若已知釣場上都是白毛、豬哥、拉侖之類貨色時,就得用粗雞絲(二號以上)對付了。在前兩貼略談過釣竿的長度和硬度之後,老師接著要來給大家講一下調性和其它幾個小問題。 調性這個東西也是相當抽象的概念,盡管日系釣竿有所謂“三-七調”、“二-八調”、“四-六調”或“先調子”、“胴調子”等稱謂,歐美系列(如路亞竿、毛鉤竿)也有 Fast Action、Slow Action、Through Action 等的區別,但要具體形容出這些詞匯的意義,卻是十分困難。

        當釣竿受到一個單位拉力的時候,它“最彎曲的點”落在竿身上什麽位置,就代表了它具有何種調性。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把同樣硬度、同樣長度的兩根竿子分別加以同樣大小的力量來拉彎它,A竿只有尖端那一節彎成一個半圓弧,其它幾節一直到手柄都沒什麽彎到,那麽它就是相當“先調子”的“二-八調”或者“一-九調”竿了,英文叫做Fast Action;而B竿若是彎在大約竿身中段的地方,則它是偏“胴調子”中的“四-六調”甚至“五-五調”竿,英文叫做Through Action。 這種調性的差異,其意義在於:越是趨向先調子者,魚訊和操竿動作的傳導越直接、明確,但竿身的緩沖能力越差、越容易斷線或脫鉤;反之,越是趨向胴調子者,它的緩沖能力越好,但傳達受力狀況和控線動態的能力越差。另外調性也會影響釣組的拋送,一般而言,越是先調子者越適合拋輕的釣組,而越重的就需要越偏向胴調子的釣竿。

        需註意者,上述內容都是相對的、比較性的說法,而非絕對的標準,也就是說,“調性”這個稱謂也是缺乏客觀數據的,每一家產品都各自有其劃分標準,同時它還會跟硬度、長度交互影響,使得每一款竿子都有它自己的“個性”,所以消費者還是必須多比較、多抽出來舞弄舞弄,甚至多多累積使用經驗,才容易找到中意的東西。

        談過了長度、硬度、調性之後,還有“拿起來順不順手”。這個更抽象的感覺,也常令釣友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本期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GAMAKATSU 公司出品的竿子,規格表中常有一項標示叫做“Moment”,是別家廠商所沒有的,這東西其實就是物理學中“力矩”觀念的運用,它的定義是“釣竿重量(kg)×重心到竿尾的距離(cm)”;當這個乘積越小的時候,就表示竿子越輕或重心距離竿尾越近,拿起來也就越順手、不容易累。 因為這是一項有數字依據的規格,所以比起調性、硬度等抽象概念都要實際得多,且甚具參考價值。通常“Moment”數值在三十以內者,使用上都算蠻輕巧、稱手的,數值越大則越容易讓人覺得重、前端有“垂垂”的傾向。 至於沒有這項標示的廠牌,他們的竿子該怎麽選購?那當然就只好拿起來掂掂看啰!一般說來,越是需要長時間拿在手上操作者——如磯釣竿、溪釣竿之類,它的重心要越接近握把、重量要越輕,而那些拋投出去之後就可以置竿等待的——像沙灘和防波堤打遠投等類,則不太需要考慮那麽多,反而稍重一點、重心往前一點更有利拋投。 再來講一下“先徑”和“元徑”的問題。所謂先徑就是指竿尖的外直徑,而元徑則是握把處的外直徑;其中後者問題較小,反正各種成品都會設計成適合手握的粗細,但前者麻煩就大了,它的粗細會直接影響到釣法與操竿便利性。有些廠牌如 DAIWA 者,會把同系列的竿子分出“T Type”、“F Type”兩類,T Type 的竿尖較粗、為空心構造者;F Type 的較細(指同樣號數而言),屬實心竿尾。為什麽有這些分別?那個 T 和 F 又是什麽意義?原來空心尾的直徑較粗(以磯釣竿而言一般都在 2.0mm 以上)、性質較硬,能耐受較激烈的操作,所以被稱為“Tournament”(競技)級的竿子,而實心竿尾直徑較細(2.0mm 以下)、質地柔軟,能夠妥善操控輕巧的釣組,因此特別適合“Fukase”釣法發揮,是故有 T 和 F 的分別。 當然有些廠商是不來這套的,他們喜歡生產自己認為最合適的類型,像 SHIMANO(島野)就多為空心、硬挺的竿尾,GAMAKATSU(浦克)則多為實心、軟調細竿尾。 其它如材質、仕舞寸法(收納後的長度)、繼數(竿身分幾節)等等,在釣竿包裝盒上都有標示。

        好東西可不是名貴或昂貴之意,而是一堆同級品之中最好的一支。假設你已確定想買什麽長度、號數、重量等等規格的釣竿,此時最好把貨架上符合所需的產品都分別拿下來比較看看;比較什麽呢?首先,若是振出竿(天線式)請抽出全部竿節,並繼竿(插節式)則全部接合好,然後握住竿柄上下搖一搖(當然要先找個空間夠大的地方,並小心不要讓竿子碰到任何東西。)看它的“振動型態”如何。 通常搖動釣竿的時候,竿身都會呈波浪狀上下振動,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反曲點”,也就是竿身的這兩個點幾乎不會上下振動,但離此二點越遠處振幅(竿身上下起伏的幅度)就越大。觀察這種振動型態的用意是:第一、通常越偏向胴調子的釣竿,其反曲點越接近釣竿中段,且兩者越互相靠近;第二、越偏向胴調子、越軟的竿子,竿身振幅越大。(但重磅級拖釣竿、船釣竿都太過粗硬,幾乎不會因搖動而產生振幅,故不適合如此檢查。)接下來聽聽看竿身有無異常響聲;許多竿子在完全伸展狀態下,一搖動就會發出嗶嗶剝剝的聲音,假如它響個兩、三下就不再出現,那可能是你伸展時沒確實抽緊(或插緊),尚不至於影響品質,但若老是有雜音出現,那多半就是竿節接頭沒處理好了,這種產品不買也罷!了解了振幅、反曲點、雜音等的影響之後,下一步,請人幫忙捏著竿尖,你則模仿中魚那樣挺起竿身(註意絕不可挺得太用力,捏竿尖的人更不可突然松手。)看看整個竿子的彎曲弧度順不順,如果有某一節彎得特別厲害(通常是最細那一節),就表示“過節不好”,容易出問題。然後請再拿著竿子從手柄往竿尖瞄,並且一面瞄一面要旋轉竿身,看看每一節竿身是否直挺、有沒有在接頭處形成歪扭的角度?不直挺者請不必考慮。再來,一面收起竿節一面仔細觀察和撫摸竿身表面,看看塗裝有無氣泡、沙眼、厚薄不均等瑕疵?卷線器座和絲道環(如果有的話)安裝牢固與否?位置是否恰當? 收起全部竿節之後,請分別檢查每一節的兩端,看看管壁厚度是否整圈均勻(天線竿需旋開竿尾塞才看得到),假如厚薄不均的話將很容易折斷。再看看每一節外表靠近接續處,是否有一截比較粗的部分?這是為了補強而做的措施,若有,應該就比較耐用一些。檢查過上述諸項之後,應該就已能篩選出合格產品了,此時你只剩下一個考慮因素:價錢!然則這個問題實在太敏感、太有爭議,所以還是跳過吧,看倌不妨就同一產品多比較幾家,看看誰出的價錢最實惠、誰的服務最貼心,這樣就不會吃虧了。
發表於 2011-5-31 21:58:57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你的教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8 02:26 , Processed in 0.1686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