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2|回復: 0

[教學發表] 初學海釣基礎知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24 09:3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首先,初級選手最把握不到的當屬哪里有魚了。浮遊磯釣或者重磯釣可以很深奧也可以很簡單。“釣魚的原點在於一尾魚的歡愉”。在未有很多經驗和把握之前,必須要接受常常打龜。。。也就是吃白板的事實。  

我們現在所用的浮遊磯釣法,也就是一個浮漂(阿波)一個鉤子一些誘餌一只釣蝦和一條目標魚黑鯛,黃鰭鯛,金絲鯛,真鯛等等了。

一般來說,內灣每逢小水清澈沒什麽大浪的時候都可以釣。不過如何在這類釣點釣獲更多的魚,選擇時機就很有講究。
    內灣水淺,4~5米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要是浪大,會直接影響魚的活動。使得魚不開口。而小水時候外灣水清。大群魚從各處匯集而來,當大水之前的時候,外灣水色已經渾濁。就會使進到內灣的魚跑不出去,這時候內灣釣場的幾天是相當好的機會。或者大水剛過,外面的水還渾濁,而內灣水清的快,魚又餓了好幾天的時候。

而老釣手而多數喜歡在大水和有浪的時候出磯外島礁。這是因為外島礁水深,也不怎麽會有混水,當大潮汐的時候,洋流湍急。使得魚兒不得不挨近礁石邊以求喘息。而有大浪的時候,由於浪花拍打礁石,帶來大量的氧氣和食物。這時候在外島礁有浪花的位置同時也需要是水較深的釣點(10米以上)(湧浪3米左右)會有很好的收獲。
   第二,魚到底在多少深?離開礁石遠還是近?
   其實鯛類魚都可以潛到很深地。真鯛不用說了,基本是在砂礫海底活動(除非有大量誘餌引誘它離開海底。真鯛是會在沒有礁石掩護下上浮的魚種)有資料記載黑鯛可以自在的遊到80余米的海底,真鯛則達到200米。
   而其他鯛類基本的活動範圍都是以礁石為依托。也就是說,礁石和礁石連成的海底岸線就是它們的公路。小些的黑鯛會比較近的在礁石和水面之間活動。自然的狀態下一般是在水深1米到3米之間,三兩結伴的追逐潮流,順著礁際遊動。
   再大一點的,1斤不到的個頭會在5~10米(內灣除外)沿著同樣路線前進。再大點,會選擇10米以下水深,離開礁石底線(註意是底線)5米左右的範圍,以同樣的姿態三兩結伴而行。只不過,這樣的群體密度相比這邊一小群,那邊一小群小鯛的密度要少的多。知道它們自然狀態下的活動,然後依托誘餌的作用引誘它們集結,並上浮才是我們該做的。
   而內灣,由於總共才這麽點水深,也總共才這麽遠的礁石底線(一般內灣退潮後10米以外基本就沒有礁石,就是硬泥巴或者沙泥海底類)所以小鯛和大點的鯛挨的會比較近。
   第三,為什麽和人家一起釣的時候,看起來同樣的釣組,同樣的水深,一樣的蝦。他可以接連上魚,我為什麽不來光顧?
   其實魚可以說很聰明也可以說很苯。沒東西吃好幾天的話,什麽地方隨便就可以釣上大魚。要是天天飽餐又遇到不舒適的溫度也沒什麽氧氣的話,誰都沒心情去冒險吃東西地。在釣的時候一般來說小號的阿波比大號的要好,魚沒什麽戒備心。但有時候也會有大號阿波徹底擊敗小阿波的情況。這里面涉及到水情,魚的活躍度和密度。若是在魚密度很高,又適逢臺風剛過,饑腸碌碌的時候。大號阿波可以更快的到達釣棚,效率相當高。不過若是該釣點的魚逐漸被釣了不少之後。那麽換用小號的阿波可以更容易的釣到魚。這一點是肯定的。至於子線長度,一般設定在2~3米。但內灣有時候也許只能釣1米多深,那就1米吧。小號的子線可以使得鉤子上的蝦活動的更加自然(別以為死蝦不會動,用了阿波後就會動!!!)要是沒有浪花拖起阿波或者潮流攪動使得鉤子上的蝦活動起來的話,那麽就是需要你的操控了。你需要在黑鯛可以允許的速度和範圍內註意到你鉤子上的蝦活了起來。太快的話只會使得魚被驚嚇哦。
   若水下有大家夥,或者牙齒尖銳之輩。那麽選擇使用大號一點的子線是明智的選擇。要是子線在上了幾條魚之後有點磨損,那麽就剪掉磨損的那些,或者幹脆換條新的線吧。和跑魚相比,不是多花點時間綁鉤子更加來的劃算嘛?
   再有,假設5米水深。人家的釣棚4米20。你的釣棚4米。註意了,魚不多的情況下。即使相差20厘米,也會直接影響中魚率的!要是魚夠多,甚至會沖上水面來搶你的蝦~只不過這樣的機會實在不多~呵呵。每一位釣手都會有自己最擅長最有感覺的釣組(這里包括使用的釣魚竿的品牌,大小號數。使用的卷線器。使用的主線的區別和子線區別。加上鉤子的大小和種類。咬鉛的大小,咬的位置。子線長度。阿波的大小和類型,水中的類型,最後是蝦。使用的是南極蝦?制作過的南極蝦?誘餌桶里找出來的南極蝦?紅蝦?腌制過的紅蝦?對蝦?呵呵。。。。。。細微不過的區別就是有時候你不上魚,人家在你阿波邊上接連上魚的道理了。
    第四、阿波箭一般沈下去擡竿做合卻是空鉤?

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排潮(炒白位)比較大的釣點。多數水深也較淺,釣棚設置在2~3米左右。阿波又用的比較大,而子線又比較飄(沒在鉤子上方加一個最小的G6咬鉛)比較會出現此類情況。若釣手使用的釣竿號數較小,竿梢較軟。可以在阿波隨浪花飄開那一刻中魚的時候多多等待2~3秒。就可以明顯感覺到魚吃鉤後的小小掙紮。這時候擡竿作合一般就不會有錯了。魚在這類位置吃東西都是施展它們比較獨到的身法,先咬到那只在浪花里跳動的蝦回去再說!所以釣手若是在第一時刻抽竿,往往就是空鉤子。嘿~人家還未咬到鉤子,只是叼著蝦頭。你就想釣上來?而且就算它咬到了,往往也吃不牢,多數會跑魚。
   若在外礁深場,遇到箭沈信號。說明可以釣的再深一些。或者也可能是浪湧較大,子線太飄。可以試著在把咬鉛的位置下移一點點。當可以得到(緩慢下沈一點,然後繼續加速下沈)的完美信號。
   第五、漲潮魚多,退潮的時候釣得大魚
   未成年的小鯛群體會和同樣大小其他品種的魚群一起混跡江湖。生活習性也多數由群體中其他魚的共同反映所決定。然一但成年,在經過春季繁育的大群集結之後。一般會選擇悄然隱居。秋季再集結。但是群體數量明顯小了。年複一年,當黑鯛個頭達到5斤以上的時候,應該經過了7個左右的年頭。若還有結伴,那最多2條類!
   大魚的思維和小魚不一樣。在經歷了海里多年的腥風血雨之後,安全成了最重要的要點。別的魚在淺層瘋狂吃食,它最多在遠角淺嘗幾口。別的魚隨潮而去,它可能反而懶的遊動。在一個氧氣充足,水深合適,食料不斷(不需要多)的溝坎安靜等待和休息。
   在釣大魚的思維中,我們一般會選擇釣遠,釣深,(全遊動是為了釣大魚設計的釣法,其實使用普通阿波也可以做到放流釣大魚)。但有時候腳下的溝坎,浪花飛舞,水流通暢,水深合適(退潮後仍有5米)在有大虎頭魚上鉤的情況下,也許會有大鯛接連咬鉤哦。(PS:里洋鞍鐵墩礁東北面還有帶船礁,吃飯礁幾條深溝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內灣在退潮後水深不到2米,就較少出現這類情況了。除非那是一個比絕大部分深一半的溝!
   第六、一條魚釣上後,跟上來一群魚。到水面就散開

這樣的情況一年也才遇不到幾回,多數在臺風剛過或者臨近冬季的時候。假如魚足夠多。(水下魚群起碼在100條以上)那麽你隨便怎麽釣都沒所謂。假如是一個非門頭位置,那麽魚只會越釣越少。即便上百條,釣了30~40條之後,加上害怕跑路的一些魚,那麽大概剩下膽大的只有20~30條了。
   應對這類的情況,有經驗的釣手會不斷變化釣棚。假設初始釣棚為10米。可釣水深在15米。那麽在經過誘餌作用於魚群之後,可以不斷提高釣棚,10米可以慢慢的釣到2米!感覺到魚吃口不再是連發,再逐漸加深,2米再一米一米的加深釣棚。中一口加40~50厘米,中一口再加40~50厘米。直到不再出現阿波到位就中魚。這時候可以考慮換小號的釣組,如果你使用的阿波出線夠順滑。即使使用5B甚至2B阿波在有流帶影響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從容的到達10余米的釣棚而不影響整個釣組的狀態!當然我們不是漁民,但是遇到魚群大咬,誰又願意失去每一次中魚的快樂呢。
   所以,根據魚的吃口,依賴潮流的作用。不斷變化你的釣組,釣棚,釣的距離來追求釣組到位即出現中魚的狀態才是釣魚人最喜歡並享受的事情了。

魚主要進食時間

1、子夜淩晨[約00:00∼04:00]魚類好象也休息,基本上不行動。
    2、黎明時分[約04:00∼05:00]魚有一小陣急食,時間很短.
    3、太陽初升[約06:00∼10:00]魚類喜歡覓食,屬魚類早餐時間,多數魚類均有進食。
    4、中午時間[約10:00∼14:00]魚類午休,這個時段,很少有急食的。
    5、午後小食[約14:00∼15:00]魚類有一小陣急食,時間很短。
    6、傍晚搶食[約16:00∼19:00]魚類喜歡覓食,屬魚類晚餐時間。
    7、午夜前夕[約21:00∼22:00]魚類有一小陣急食,時間很短。
    8、浪花翻滾魚喜食,風平浪靜魚休息!
    9、起風前,剎風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8 02:23 , Processed in 0.2582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