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4|回復: 0

[資訊分享] 暈釣心法秘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4-22 17:0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上牽力本質分析
    數年前,俺在“狀態調釣淺談”等文中,第一次使用了釣組“上牽力”這一詞匯,用以替代問世以來引發很多爭議的“剩余浮力”(也是經過反複斟酌才改用的)。令人慶幸的是,數年間有很多釣友(包括山東化紹新同誌),在釣技研討中已經接受並沿用了這一詞匯。其實大家討論釣技都是為了更好地釣魚,為避免幹擾科學上的“浮力”定理,也為避免無謂舌爭,我們釣魚人能找到一個更準確表述內涵的新概念詞兒,倒也未嘗不可。
    直到今天,談到“剩余浮力”究竟所指何物?相信很大一部分同誌首先容易想到並說出來的,依然是感官所看到的水上那段漂尾的(未來)排水量。最早有人認為,上牽力是指“調釣目差”,因為它牽扯著餌重和釣組狀態平衡......也有人說,“調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牽力,因為它是我們最初可以“調”出來的東西......還有人認為,“釣目”以上那段漂尾的排水量才是上牽力,因為最終和魚口發生關系的是釣目......這幾種說法,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咱先不管它誰對誰錯,今天我想直接使用“上牽力”這一詞匯,談談釣組動態某些實質性的內容,大家邊看邊思考,或許更有意義。
    1、上牽力與大漂小漂
    首先給出一個前提:漂尾完全相同的同一套漂,1號和5號,連接同一釣組,同樣調幾釣幾。請問:這兩套釣組的“上牽力”大小一樣嗎? 我相信大家幾乎可以異口同聲地回答“不一樣”,對吧?
    那麼此“不一樣”又牽涉到釣組具體哪些東西了呢?顯而易見,是漂體體積和配鉛大小不一樣了。盡管漂型相同尾徑一致,但5號漂的漂體肯定比1號漂的大,同時浮力也大。在此我們可以聯系釣組動態思考一下,漂體大小在釣組動態運動中,首要關聯的是哪些東西呢?是釣組的質量和水的阻力。
    水的阻力比空氣阻力要大很多倍,人在陸地上走,感覺不到有阻力在阻擋我們前進,跑起來(或風天-氣流運動)會感覺阻力大些,這是人與氣流之間相對速度大的原因。但如果我們站在齊腰深的水里邁步向前,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呢?很艱難很艱難對嗎?因此說,“水阻”在我們的釣魚實踐中,對釣組運動所產生的影響,是萬萬不能忽視的。早期有些人的釣技文章里好象說過,“釣魚很簡單,知道重浮二力平衡原理就會調漂,魚一咬鉤就會打破平衡,漂就會動,就能釣上魚了”。然而今天我想說一句客觀的話:僅了解二力平衡原理,是釣不明白魚的。
    漂體越大浮力越大(一般來講),轉而可以幫我們確認,漂本身,浮力越大上牽力也就越大,即使您把它調成“平水”,它依然存在著比‘小漂’大的上牽力,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大漂浮力大要配重鉛,直接影響到的是釣組質量。有人說釣組平衡後沒有重量了,這話對。但世間萬物質量是永存的,而質量又關乎著慣性(包括靜止慣性和運動慣性,慣性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小漂釣組質量小,靜止慣性也小,容易從靜止狀態被啟動起來(被魚口拉動);而大漂釣組質量大,不但體積大水阻大,靜止慣性也大,不容易從靜止狀態被拉動。我們從釣魚實踐中很容易證實這一點,即大漂釣組比小漂釣組要穩定得多,通過實戰我們大家對“小漂靈大漂鈍”的普遍認識,其實就是質量、水阻這些內涵道理。那麼聯系到上牽力來說,質量大的釣組不容易拉動(保持固有狀態的能力強)。
   在浮漂線組配置合理的前提下,使用中我們對大漂小漂上牽力考量方面,還有哪些說道嗎?最簡單的道理:大漂上牽力大,在水不是很深 或魚口不是很大等情況下,大漂可以適當調低,上牽力也基本夠用。小漂呢?正相反,在水較深 或魚口不是很小等情況下,小漂可以適當調高,以彌補上牽力之不足。
    上面說的適當調高或調低,是指在浮漂“上牽力合適位置上”的相對調高與調低。
    2、上牽力與漂形   
    漂形不同,也會導致上牽力大小的不同,相信許多釣友都有這方面的體會。
    在浮漂上下運動過程中,除其表面會受到水的粘滯阻力之外(邊界摩擦阻力),漂形也決定了浮漂在上下行運動中受迎流及尾渦阻力的大小。僅就下行運動而言,自然界我們經常見到的從天上落下來的雨滴形狀(大頭朝下的正水滴形),應該是最理想的流線體形狀了(自然形成-阻力最小的形狀),然而轉念一想,世上多數淡水池釣浮漂可不是這個形狀哦,好象與它剛好相反了?成了大頭朝上的倒水滴形,這豈不是說下行阻力很大嗎?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正水滴形的浮漂,不是沒有,日臺兩地不同時期都曾有過大頭朝下的正水滴形池釣浮漂,近年來大陸‘本心流’也是以生產這種形狀的浮漂起步的。這種正水滴形浮漂,下行阻力小,下降很快。然而事有利必也有弊,下行快了,相對的上浮反彈能力就差,致使用途變窄(比如說當您想讓浮漂下沈慢點,給魚充分的接吃機會時,它就難以勝任了)。還有一點是這種浮漂翻身後與水面交合部位是在漂身上部(漂身露在水面上),故本心流公司的此形浮漂,不得不在漂身上部設畫“附目”來彌補這一缺憾。另外一點,浮漂在釣魚使命中,除靈敏度要求外,穩定性也是必須考慮的一項,而正水滴漂形由於浮心靠下,易與重心位置重疊甚至交叉,穩定性方面也存在問題。因此這種‘理論上’下行阻力最小的理想化漂型,始終沒能占據池釣浮漂的主流市場。
    漂身連接漂腳部位,一般都能做成漸細形,使下行迎流阻力降到最小。那麼焦點就只剩浮漂肩形一項了(大小頭一換個,尾渦阻力差異可就大了,這就如同讓海豚或潛艇身子倒過來行駛道理一樣)。由此可知,判斷漂形與上牽力大小之關系,重點在肩形。簡單說,肩形越圓的浮漂,下行阻力越大,動態上牽力越大,上浮反彈能力越好;而肩形越削的浮漂,動態上牽力越小,其特點是下行阻力小,但上浮相對慢。結合實戰來說,浮漂漂形主要可歸為兩類不同用途,一為控制魚吃食,二為適應魚吃食,前者肩圓,後者肩削。而結合上牽力來說,肩大的漂形上牽力大,適合控魚;肩削的漂形上牽力小,適合魚吃。結合調釣來說呢,肩大上牽力大的浮漂可適當調低點;肩削上牽力小的浮漂,可適當調高點,這些都是有連貫相通道理的。
    說到漂形,當然也得包括漂身的長短粗細。實戰經驗告訴我們,身短而粗的浮漂,動作特點比較活潑,上牽力相對大些;身細而長的浮漂,與之相反。另外身短的浮漂,為彌補自身穩定性不足,一般會配以長腳或長尾,這些變化就不再細聊了。

    以上二節,我主要談了上牽力與漂大小(浮力大小)及與漂形這兩方面的關聯,至於上牽力究竟指什麼,相信看過以上分析,不用我說大家已經心中有數了。上牽力其實就是釣組內涵的一種上行趨勢,或上浮反彈能力。關於它的具體作用,及與浮漂調釣高低、靈鈍之間還有哪些關系,下章咱們聊。

二、江湖暈釣心法秘籍   
    最近我常想,把釣組看成一個水中物體,用它和水的比重關系來分析以往調目設定中的相關道理,這樣是否可行呢?理論上雖不太嚴謹,但可能容易理解。
    物體的比重本來是固定的(隨溫度只有微量變化),簡單說,水的密度是1,比重大於1的物體,是沈水物體(放到水里會沈,比如金屬),我們叫它“沈體”;比重小於1的物體是浮體(放到水里不沈,漂浮或懸浮)。而我們的釣組呢?不加鉛時,它的比重遠小於1,是個大浮體,會漂在水上。加鉛調到漂尾根部,整套釣組就相當於一個比重小於且接近1的水中物體了(嚴格說還是浮體)。
    接下來,我們先不去了解平衡漂身與鉛重的關系(它和大漂小漂粗線細線以及釣速降速的關系比較密切,且待單談),轉而先來關註一下浮漂尾部這一段,即調目設定區域的相關道理。
    就這個比重小於等於1的水中物體本身來講,“密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具有可調性,我們平時說“調漂”,其實調的就是這一段,即漂的上牽力和墜的下墜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大小,同時也是釣組動態上下行趨勢的根本所在。
    漂的上牽力,在漂尾以上部分調整,不會再增加了,越加鉛它越小。那麼上牽力在釣組中究竟起著什麼作用呢?向上提牽線組,控制底鉤狀態,抗風浪水流及風線幹擾,及抗虛底、張力、假口等幹擾的能力,這些都是上牽力的動態實際功能。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信號表現,也就是怎樣設定上牽力,信號表現才豐富,更便於我們觀察和掌握提竿時機。
    墜的下墜力又有哪些實際作用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釣組整體的下行趨勢,因為墜重牽扯著釣組質量,墜加的越重,釣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也就是說,這個水中物體的比重被我們調得越大(越接近平水位置),其動態下沈趨勢越強。但結合上一段中敘述的釣組其它實戰功能來看,並不是釣組下行趨勢越強就越好,從浮漂信號表現度來說,也絕不是下沈趨勢越強越好。還有一點,上牽力的大小設定,會直接影響到實際線組和底鉤狀態,在漂尾範圍內,浮漂越往高調,上牽力越大,向上提牽線組的作用越強,釣組狀態越趨靈;浮漂越往低調,此消彼長,上牽力越弱,下墜力越強,釣組狀態越容易趨鈍,這是一般的實踐規律。另外還有,浮漂調得越高,釣組越輕(排水量越小阻力越小),信號越多,釣組表現為“上易下難”。而浮漂調得越低,上牽力越小,釣組越沈(排水量越大啟動阻力越大),動起來越難,信號越少(調低避口,主要就是這些道理)。而一旦啟動起來(魚口夠大或擡頭轉身動作),下行慣性行程越大。實際表現是“下易上難”。
    以上所述說明,我們平時調目的設定高低,實質上是在調整釣組動態下沈力與上牽力的合理分配比值,並有效利用其產生的連帶結果(此處與以往所說調整重浮二力之靜態平衡,思路或概念不是一碼事)。
   
    那麼究竟調在漂尾什麼位置最好呢?在闡述個人觀點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釣界存在的互為矛盾的兩種靈鈍說法:
    首先,靈與鈍只是人與人之間方便溝通交流所用的一對概念符號,與上不上魚並無正比相幹,這一點先說清楚,以避免“上魚就是硬道理”之類的廢話。
    1、“調高靈釣低靈”臺釣理論:它所關註的應該說比較全面,比如入門口訣:7目漂搓餌“調4釣2”,高於4目為越調越靈,關註的是釣組狀態、排水量及釣組質量,都是向靈敏度高的方向發展的,道理上沒有錯,只有上牽力一條孤註一擲了。低於2目為越釣越靈,所連帶的還是釣組狀態,更向靈方向發展,上牽力也是越來越大,孤註一擲的。
    臺釣理論如果就此罷了的話,我可以肯定地說,是有缺陷的。好在臺釣理論還有“歸靈點”方面的提示,盡管沒有明確闡述,但總體來看臺釣理論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而且其調與釣,二者可以隨便結合,理論與實戰是和諧共通的。
    2、“調低靈”“釣低靈”競技理論:它所關註的無疑是單一下墜慣性,也就是說,它認為我們這個水中物體 比重調得越大下行慣性越大,就叫越靈(即使把鉛直接加在漂腳上也是一個系統,不是單純浮漂了)。而沒有考慮釣組啟動難易、質量和阻力大小,上牽力一項也僅看到了下行單向利益,同時還“忘了”釣組狀態(註意此靈並非“靈敏度”而是“下行幅度”,此處換了概念)。
    由於關註角度單一,因此“調是調,釣是釣,二者不能一起談”,否則調低釣低應該最靈,卻顧不上餌重了。理論與實戰狀態結合不上,必有很多後期條款用以彌補原始不足,教 學雙方會比較累的。
    上述兩個“靈鈍”,關註角度各行其道,客觀看都有道理,俺就不過多評論了,下面轉入正題。

江湖暈釣心法(鯽魚):
    浮漂調高了上易下難,調低了下易上難。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知道,是釣組比重和上牽力在從中主導作怪。既然釣組比重和上牽力在漂尾上是可調的(即我們平時的調目設定),我們可以假設一支10目浮漂,漂尾上下均質、粗細相同且目距相等。那麼:調至“平水”時,釣組整體密度接近水密度1——懸浮,靜態承載力為零,動態下行最易,上浮趨勢最弱(上牽力並不為零),配鉛最多,釣組質量最大,排水體積最大(阻力最大),需足夠的外力才能啟動釣組。而調至尾根時(即調10目),釣組整體密度接近1/10,遠小於水的密度1,釣組上牽力最強,靜態承載力最強,動態上浮反彈趨勢最強,致使魚下拉不易,從這一點上看,也需要足夠外力才能“下拉”。
    假設調至5目,釣組整體密度接近5/10(即1/2),應為釣組上牽下沈力的折中交匯點,從動態角度講,該點信號最豐富且敏感。
    那麼實戰中,在釣組上下行難易趨勢之間,漂尾上必存在一點或一區段,是上牽力和下沈力配合最好的地方,該點或有限區段(一般在漂尾中間兩三目上),浮漂動態上浮下沈表現突出,信號明確而誇張。這在我們需要發揮釣組真正靈敏度的時候(比如冬季輕猾小口),很容易檢驗,且是最常用的位置。
    暈派心法集人所長,不管誰說調高靈或調低靈都沒關系,頭腦和主見是自己的,從個人實戰或前人經驗中獲取的,不是抵觸、逆反情緒,而應是禁得起推敲和檢驗的邏輯心得。
    因此暈釣心法認為,從釣組靈敏度(鯽魚)、綜合抗幹擾能力及信號豐富充實等多角度考慮,一般浮漂,調中段最好(空鉤調目)!
    當然,每支浮漂性能有別,釣組也非固定不變,一般浮漂,漂尾中段都會存在一個並不寬泛的敏感調釣區間,比如漂尾中點上下一兩目。一般魚情(特殊輕口魚情,如果您想抓入口,更需要該點配合),調在該區段,八九不離十。如果遇到特殊浮漂,比如刮皮很薄的輕體浮漂,您可考慮從中點之上多調一目試起;而針對性能比較穩定或大號的浮漂,可以少調一目試起等等,隨機變通不多說了。至於根據不同魚情或釣法,調目方面的變化,也基本遵循上牽力和下行力隨機分配主脈,靈活運用。
    調目設定心法咱說完了,就這麼簡單。接下來全靠您自己體會、驗證、揣摩,不多聊了。

    浮漂調釣主要二功:一為方便魚吃,二為便於人觀察,僅此而已!調目設定關此二功,釣目也一樣。
    釣目的主要作用是結合鉤重餌重調整底鉤擺放狀態,主要為了方便魚吃(如果再深化一層的話,還可利用不同的調釣目及釣法配合,來控制魚在哪吃)。說白了就是,魚怎麼吃得舒服,釣目基本就怎麼定,狀態就怎麼去適應它或控制它,主要是看魚行事。
    魚究竟吃得舒服不舒服(魚口隨時會變),不是理論所能提前計算的,而是靠我們對釣組和對魚的了解,從漂相和中魚效果上分析判斷的,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魚感”。經驗豐富魚感強的人,三推兩扒拉,也許就找到當時理想的入口點了;而缺乏經驗或魚感不太好的人,推來拽去把主線擼紅了擼冒煙了,也可能找不準魚口,這不是口述能說出來的東西,而是需要我們實踐堆積磨練的基本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7 05:58 , Processed in 0.1197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